发表时间: 2019-06-19 17:07:23
作者: 佛山市意万特陶瓷有限公司
浏览:
2014年12月底,广东省佛山市要举办“文化创意大赛”,最后选择了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粤酒企业———“石湾玉冰烧”来承办。他们经过了半年多的准备,很早的时候就向我提出要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和设计机构进行高峰论坛和学术交流,我则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中抽出时间为企业和政府献计献策。我邀请了台湾几所大学和德国IF世界设计大赛亚洲太平洋地区(简称:亚太区)的总裁来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几十万中小企业云集的佛山地区进行访问交流。在短短的三天访问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启动了广东省佛山市文创大赛,参观了古迹、职业技术学校及企业。交流活动使第一次访问佛山的IF亚太总裁对佛山这片热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同时,IF愿意推进和中国的合作,他们这次承诺将文创大赛的优秀作品选拔到IF概念奖比赛之中去,让中国的设计比赛与世界顶级大赛进行对接。我们可以期望这个世界工业设计的“奥斯卡”大赛能够最后在中国落地,这也将象征着中国的创新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IF亚太总裁近年由来自台湾的李建国先生担任,这也是由台湾工业设计和创新发明科技在亚太区的杰出表现所决定的。包括中国大陆在内,整个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现在世界全球组织中亚洲人的面孔越来越多了,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等。IF亚太总裁由华人担任也证明了大中华文化地区的现代工业文化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总裁在佛山文创大赛启动仪式上的演讲生动而让人难忘,其中说道:“德国IF与全球优秀企业和设计师们共同经历60余年美好设计的发展,如今IF已成为全球最知名的设计中心之一。IF正直、专业、严谨与创新的形象引领设计的正向发展。全球企业和设计师们也以获得IF设计奖为最大的荣耀,作为设计界的标竿,IF一直关注新一代设计师的发展,因为年轻设计师是设计界未来的希望,2014年IF概念设计奖我们总共收到来自全球71个国家14000多件作品,其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参赛国,获奖成绩也是相当突出,这是中国政府支持创新设计以及各相关单位努力的成果。”
德国IF国际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60多年,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约五年以后,随着西德的经济开放政策重新制定的。二战后,德国一片废墟焦土,就像一位失血垂亡的战士急需抢救,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给受到战争严重创伤的欧洲衰败的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西德政府为了重新发展振兴产业,采取了空前开放的经济政策,在德国中部的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中心汉诺威,举办了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它是大型的世界级展会,展出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制造业工业产品:家具、机器、汽车、电器和生活用品等。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振兴,德国制造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自由经济模式使位于德国西部的联邦德国迅速成为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在工业生产之中,创新能力体现得越来越为重要。由于战后自由经济模式的发展,全球许多市场也迅速繁荣,在德国国内、欧盟、美国,以及跟随发展的日本和东南亚市场,都出现了有竞争力的产品,对更好的产品也存在需求,因此如何提升品质和服务力被提上日程,求创新则成为必经之路。对应这种情况,德国工业组织非政府机构创立了国际性的设计比赛———IF。大赛的作用和功能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把创新能力始终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并且不遗余力的推广设计文化;第二个是基于高等院校为主的年轻的大学生和设计师群体,培养设计的再生持续能力。IF的设计文化至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以上,已经成为全球的发达国家全数接受的设计理念。我在2010年考察美国的IDSA的时候,以及2012年我在澳大利亚考察新南威尔士州的大学和昆士兰大学考察时,都得到了这种印象。
在四年前,我受邀到台北信义新区“世贸中心”参观台湾第30届“新一代创作展”,以后连续三年在每年五月份的时候我都会到台北参加这个盛会。我第一次参观“新一代创作展”的时候,我便惊讶的发现,IF的获奖作品是和“新一代”的作品一起展出的。作为世界顶级的大赛IF,在“新一代创作展”上同全台的160所高校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20所其他名校同时展出,这让IF显得尤为突出。我也有幸得到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的帮助(台北科大与德国IF合作超过五十年,获奖无数,我在北科考察时专程到他们的“绩效办公室”参观学习,那里密密麻麻摆满IF和红点奖项,总有数千个),受邀前往台北的松烟创意园IF办公室访问,得到了IF亚太总裁的热情接待。在那个极有设计创意的loft空间(百年日本西式建筑,结实厚重,曾为日据时代亚洲最大制烟厂的旧厂房改造而来)简易的咖啡馆里,总裁请我品尝了咖啡,将近一个小时的会见时间,有太多的内容要进行交流,他们欢迎我来台北做客。
台湾的设计盛况以及工业设计教育的成就让我对台湾有了新的认识。最近几年我介绍了广东省政府和企业界、学界数批访问团前往台北进行交流、考察、学习、借鉴,客观上加深了两岸间的相互认识和友谊,也促进了广东设计教育方针政策的改革创新。